找到相关内容63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此延寿,非彼延寿——由《临终生西偈》的作者谈起

    道济禅师的师父、曾主持杭州灵隐寺)也是知名度不小的高僧,但为避免混淆,往往要在前面加上“净影”或“瞎堂”两字,以示与庐山慧远的区别。同理,由于身兼禅、净两宗祖师(南宗禅法眼宗三祖与净土宗六祖)的永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1973500.html
  • 陈兵教授论附佛外道

    智者、专业修道者可入,非无文化、理论思维能力很低的广大民众所能接受。修持好的高僧大德虽然代不乏人,然多隐遁深山、谦恭无为,接触面、知名度较小,不能令多数民众见闻获益;或则其修持过于精严刻苦,广大民众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2876369.html
  • 少林寺三题

    是很重要的方式之一,知名度就是品牌,少林寺能够将白己亮在世人面前,是一件好事,如果能做成品牌寺院,岂不是更好吗?今天能有这么多专家学者关心少林发展,有这么多媒体宣传少林寺,我想少林寺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1378323.html
  • 藏区多元文化与宗教信仰

    的神圣性地位,因而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的道场很自然地在藏族地区广为流传,特别在藏族民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,并产生极为深刻的宗教影响。故近现代以来去峨眉山朝拜的藏族僧俗信徒从未间断。   三、结束语  ...

    尕藏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83485617.html
  • 历代名人与寒山寺文化

    文化的中心。发达的经济文化除孕育本土名人才俊之外,必将吸引大量其他地方的名人才俊的到来。由于寒山寺的历史及知名度,无论是本土的苏州人,还是外来游历苏州的人,他们必然来到寒山寺,这也是众多名人来寒山寺的...

    周礼营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791614.html
  • 试论唐长安佛教对四川佛教艺术之影响

    社会知名度。大圣慈寺观壁画绘制的兴盛,并受长安吴道子道释画的影响,成为从京城入川画家的集中之地。唐“会昌法难”时,全国的佛教寺庙遭到毁灭性打击,独因为大圣慈寺是先帝赐额留下的寺名,寺院和壁画均完好地...

    司开国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261993673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二十五)

    知名度算是最高了。在地球上,有各行各业的人,有的信教,有的不信教,不管是智愚、尊卑、男女老少,谈起其他佛大家都很陌生,也搞不清这尊佛叫什么、那尊佛叫什么。比如毗卢遮那佛、不空成就佛、药师佛、不动佛等等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10502325711.html
  • 益西彭措堪布:佛说无量寿经讲记(十二)

    只能摄受圣者,不能摄受凡夫;有的刹土不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都能做无边佛事,比如有的只能用香做佛事,有的只能用声音做佛事等等;有些刹土的知名度不广;有些刹土不是以名号来摄受众生等。总而言之,是把这一切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

    益西彭措堪布|佛说无量寿经讲记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4/03/100547325694.html
  • 佛说当来变经讲记

    妄念心起作用。   第五、“唯求善名”:如世间人所讲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。现代佛教形态也有所变化,现前有宗教式的佛教、学术性的佛教、邪教的佛教,及传统式的佛教,目前更发现有一种“作秀”的佛教——大作广告...

    净空法师讲述

    |末法|净空|诵经|预言|末法时代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2/132634108.html
  • 因果故事十六则 发人深省有教益

    一个城镇,过去有一位颇具知名度的医师,由于医术十分高明,许多医院医疗无效的病患经过四处打听之后,大都纷纷前往求诊,因此每天患者之多可谓人潮滚滚、户限为穿。患者如想求诊,则往往必须在上午六点便需挂号,否则...

    云鹤教授 著(1986)

    |因果|教育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5/2030281290.html